企业注意了:人社部表示员工感染新冠肺炎不算工伤,复工复产防护不到位风险巨大

2020-03-02 10:59:38 323

 



“人社部2月21日表示,在新冠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新冠肺炎死亡的,应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是在抗击疫情期间,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职业暴露风险高的从事预防和救治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特殊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医护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关爱。如果不是从事新冠肺炎预防和相关工作人员,感染新冠肺炎是不能认定为工伤的。”



以上表态可以看出,普通企业复工复产后,员工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是不能算作工伤的。

一、疫情期间企业员工感染新冠肺炎到底应不应该算工伤呢?


首先看看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依据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三种: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以下四种情形可认定为工伤:

(一)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伤害,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没有证据证明是非工作原因导致的;

(二)职工参加用人单位组织或者受用人单位指派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活动受到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内,职工来往于多个与其工作职责相关的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因工受到伤害的;

(四)其他与履行工作职责相关,在工作时间及合理区域内受到伤害的。

那么疫情期间员工复工后,在工作岗位上被其他的确诊病例感染,人社部显然认为新冠肺炎不是事故也不是职业病,不构成工伤。虽然人社部有了表态,但是工伤保险条例是国务院发布的,人社部显然无权解释,因此是否算工伤可能还需要国务院、全国人大或者法院司法确认。

二、如果算工伤,员工染病死亡赔偿有多少?


以辽宁省的标准,假设一个40岁的独生子女员工,月平均工资8000元,上有70岁父母需要赡养,下有10岁未成年女儿需要抚养,妻子无须扶养,如果该员工不幸染病死亡,他将能获得工亡待遇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平均工资28806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为847180元,供养亲属抚恤金每月父亲2400元(生前本人工资×30%),每月母亲2400元(生前本人工资×30%),假设父母能活到80岁,女儿抚恤金每月生前本人工资×30%,2400元,直至女儿18岁成年共计;大概统计,上述赔偿总计达到1682386元。

三、如果不算工伤,员工死亡赔偿由谁来承担


由于各级政府在本次疫情期间出台的临时性防疫政策文件,对企业防控疫情提出了明确详细的要求,如果企业因不具备上述条件导致员工感染新冠肺炎的,则按照法律规定可能要承担以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不构成工伤,企业复工复产中又没有做好防疫的,就可能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标准,由企业对员工进行赔偿,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和伤残补偿金、死亡赔偿金等,赔偿金额虽然比工伤较少,但是数额也十分巨大。

因此,企业复工时需要充分按照政府要求满足复工复产条件,否则责任可能要由企业及企业主要负责人员承担,责任巨大。
 /End.


看字太累?懂你!听法同步上线喽

  喜马拉雅搜索:朋信小月月  


本文作者 


王国强  律师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  特聘研究员

辽宁朋信律师事务所  首席合伙人

辽宁省国资委外部董事 

东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注册金融理财师


主要业务领域为企业改制、并购重组、投融资、公司法律顾问、金融证券法律事务,商事诉讼纠纷等。


手机:13998468026

邮箱:pengxinlawfirm@163.com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免费咨询
微信客服